改革开放初期云产烟市场的崛起

昱鹏 2024-6-6 95 6/6

水果搭配香烟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云南玉溪卷烟厂生产了“红塔山”烟标。王天培供图

1977年至1981年的“云烟”香烟标签。王天培供图

上世纪80年代的云产卷烟生产线。云南中烟红塔集团供图

  很早以前,在我们苏北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云二贵三中华。”从中可以看出“云烟”在消费者心里的位置。   在我小的时候,一次,外地的舅舅来我家,带来了包装精美的“云烟”。舅舅给了父亲一包,可是,父亲怎么也舍不得抽,而是用毛巾小心翼翼地包好。后来留到过年才拿出来给家里的客人递上。是啊,在那个年代,对于普云烟香烟硬通人而言,“云烟”算是奢侈品了。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将来梦见香烟绿色长大了,一定多赚钱给爸爸买“云烟”抽。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大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兄弟五个,有的经商,有的走上了重要岗位,“云烟”再也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如今,“云烟”已经是父亲离不开的消费品。父亲说:“抽烟要少,但必须要好。”“云烟”成了父亲一生的最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沿着中国东南沿海徐徐吹来。当时,云产烟的发展在国内还处于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行业内许多卷烟厂都完成了技术改造。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缺乏具有先天优势和集群效应的制造业企业,因此烟叶原料和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现阶段,无论是从消费者体验还是品牌培育的角度来看,原材料和技术都是推动购买力和价值认同的核心要素。这个影响有多大?

借用红塔集团一位老员工的话来说,不同设备之间的产品质量和原材料消耗存在明显差异。一流设备生产的香烟就是不一样,感觉“规整有型,手感好”。

在此背景下,云南烟草开启了变革之旅。“现在看来,烟草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对公司空来说很熟悉,但在当时需要勇气和智慧。”全国烟草标签设计收藏评审委员会常委、中国烟草博物馆特约撰稿人、云南省烟草学会收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天培说。

20世纪80年代的几件大事使云南烟草工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制品实行全国专卖;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分公司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相继成立,对全省烟草实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六五”期间(1981-1985年),云南省抓住国家开发优势资源的机遇,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支持下,把烟草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重点”,把烟草制品作为“第一拳头产品”,强调以质取胜。

这种品质意识基于对消费者和市场的敏锐判断;这种质量意识需要先进的设备来保证。

当时,云南在技术改造方面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企业。其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成本高。第二,进口技术在国内被抄袭。从长远来看,后者是中国客人对香烟的真实印象,它可以发展中国自己的烟机制造业。然而,以国内现有烟机制造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云南卷烟工业技术改造的需要。云南省烟草公司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吸收了云南天然气化肥厂引进美国先进专用设备的成功经验,决定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云南卷烟工业。

1982年,昆明卷烟厂率先从英国Moleyns公司进口了14台翻新的MKK8/RATRO卷烟捻接器。1983年,玉溪卷烟厂从日本进口了8台翻新的MK8/MA3型卷烟捻接器。接着,昭通和大理卷烟厂也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设备,引进后产生了一定的效益。

1984年,设备进口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国家放宽了设备进口限制。云南省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各烟厂签订了总价值近5000万美元的红双喜卷烟集体订货合同。这批设备于1986年到货投产。

一流的原材料需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凭借明显的原料和设备优势,“云烟”、“红塔山”等云产卷烟品牌迅速崛起。“红塔山”已成为品质堪比“洋烟”的民族品牌,玉溪卷烟厂也成为中国第一家年产量过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自1979年以来,“云烟”已出口到越南、老挝、蒙古、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畅销全国21个省市,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声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总结这一时期云南烟草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时,王天培不无感慨:“不难发现,云南烟草工业的发展是以卷烟技术的引进和云南卷烟品牌的培育为基础的。”

基于此,云南卷烟的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同时,云南香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 THE END -

昱鹏

6月06日18:22

最后修改:2024年6月6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